摘要:2015年8月11日~14日,为促进工程地球物理领域新成果、新进展的交流,探索应对新问题、新挑战的对策,谋求、推动行业创新与学科、技术发展,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5年学术年会在湖北省恩施市成功召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全国岩土工程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工程物探资深专家钟世航教授出席本次会议并作学术报告。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以“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为主题,聚焦“城市建设中的工程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环境、自然灾害防治与地球物理应用”、“大型工程中的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新能源探测、开发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其它新技术、新方法进展”五个专题展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现场
探索应对新问题、新挑战
——全国岩土工程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钟世航教授报告
《岭脚隧道突泥突水灾害原因的探查》
隧道和地下工程时高风险的工程,存在大量地质和施工的未知数,施工时坍方、溶洞、暗河、涌水、涌泥时有发生。近几年,随着我国公路、铁路的大量建设,全面开展,使得隧道施工中面临的安全形势更加严峻。使物探工作面临更多的任务,开挖前的地质预报,事故发生后的探查分析处理等,都需要有相应的物探手段。
作为全国岩土工程首席传播专家、工程物探资深专家的钟世航教授在大会上以岭脚隧道工程为例,探讨埋深在二、三百米的隧道的地面探查和隧道中做地质预报相结合,分析隧道涌泥、涌水的地质原因的物探技术和工作的成功实例。为工程建设的预警防灾、减灾发挥了新技术的作用。
钟世航教授在会上做学术报告
钟世航教授强调勘查工作应首先从地质调查开始分析,岭脚隧道涌泥段并非如设计文件的地质情况介绍所说的是花岗岩类型的混合岩构成,而是可溶蚀的石灰岩构成,发现这些问题后,他选择了在隧道施工掌子面上用陆地声纳法向前探查和地面上用陆地声纳法和微分电测深法探查结合的办法进行探查工作。
探查发现了涌泥段为先前未发现的断层带,并发现了隧道旁的最大达5-6m宽,高达20m空腔,提出了断层加石灰岩溶蚀的溶洞、溶槽并与地面连通的致灾机理,并据此提出了治理的施工建议。专题报告上,钟世航教授通过视频方式展示了勘查新技术陆地声纳法现场数据采集工作的便捷性,通过图片方式分享了陆地声纳时间剖面图等勘查资料,图上清晰的展示了勘查工作所确定断层的出露位置、走向、倾向、倾角和溶洞等洞穴的位置,以及对应的开挖反馈资料。
陆地声纳法成果解释与资料分析的全面性、开挖验证的准确性震惊了在场的专家学者!更有同行提出了激烈的质疑:认为传统方法无法获得如此高分辨率的探查信息,陆地声纳法是如何做到的?!简直难以置信!此报告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全场最热烈的提问和交流。有支持的、有提问的、有疑惑不解地、有感兴趣的,尤其是有些刚从国外回来的提的问题更激烈,而这些提出的问题钟世航教授早已准备了书面解答,从实践、验证、模型试验、理论做了详细的论述。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一一作答。
技术创新与学科进步
一项新的技术发明如果不能引起大的质疑 不足以认为是一项新技术,若没有突破常规思维习惯和探索途径获得的技术成果也无法称之为新技术成果。因为,走在科学前沿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必然是崭新的、非传统的。在弹性波勘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真正从事信号发射、接收、处理、及软硬件系统化研究的专家并不多,特别是在高宽频及自激自收方面的理论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而以钟世航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坚持不懈的20余年中深入研究和大量的实践应用,使得陆地声纳法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面均有着独树一帜的建树,为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超常规的技术作用,为学科进步作出贡献。
2015年8月14日,为期3天的会议圆满闭幕。本次会议为有效促进了工程地球物理领域新成果、新进展的交流,对谋求、推动行业创新与学科、技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